购买进口仪器、试剂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毕特博生物 www.bitebo.com |
《科技导报》2014年第24期封面,中部图片源自美国CDC官方网站,显示了埃博拉病毒病在非洲的疫情分布。本刊对图片进行了设计制作;右下角小图为埃博拉病毒的电镜图片。 图片来源:科技导报 2014年3月22日,几内亚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埃博拉病毒病(中国称“埃博拉出血热”)暴发,随后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尼亚等西非国家出现埃博拉病毒病疫情。2014年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本次埃博拉病毒病疫情是近40年最严重的一次暴发,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截至2014年8月20日,上述4国报告2615个病例,其中1427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严重且往往致命的急性传染病,于1976 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苏丹一个边远地区这2 起几乎同时发生的疫情中首次出现。此次疫情前,全球已报告27 起疫情,主要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乌干达、苏丹、加蓬、科特迪瓦、南非等非洲国家流行,共报告病例2300 余例,其中死亡约1500 人,病死率25%~90%,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 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由比利时科学家彼得•皮奥特及同事于1976 年10 月发现,并用首次疫情发生地埃博拉河命名。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的RNA 包膜病毒,目前已知埃博拉病毒可分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本迪布焦型5 个种,不同种的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差异很大,但同一种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大猩猩、黑猩猩、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4 种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目前对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潜伏、循环、传播方式尚不明确。鉴于其致命力,埃博拉病毒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 埃博拉病毒病一直被认为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但至今尚未锁定其真正源头。基于现有证据,狐蝠科果蝠被认为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埃博拉病毒病的感染途径是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或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和多脏器损害。目前全球市场上尚无批准上市的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及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的特效药物,有应用前景的疫苗及药物仍处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现阶段埃博拉病毒病疫情预防控制的主要策略是早期发现病例、及时调查处置、追踪和密切观察接触者、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 国际科学界十分重视埃博拉病毒病的研究。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众多机构在加紧研制针对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药物。中国目前有9 个课题组、10个国家级研究单位从事埃博拉病毒检测方法、诊断试剂开发、疫苗和药物等研究,现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体基因,同时具备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为加深对埃博拉病毒病的科学认识,提供更为有效的防治手段,进一步开展深入、系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及临床、诊断及治疗、预防及控制、疫苗及药物等研究,是科学界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为科学解读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现、传播及疫情控制等情况,《科技导报》2014年第24期刊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研究员领衔的研究组撰写的“埃博拉病毒病:流行病学、生态学、诊断、治疗及控制”综述文章,详细论述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现、流行历史与疫情现状,病毒生态学,传播途径,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等内容。 文中指出,尽管埃博拉病毒病目前仍在西非4国流行,也有经航空工具远距离传播疫情的报道,但1976年以来,埃博拉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调查处置、感染控制等技术已取得巨大进步。该病在具备良好监测系统和卫生应急体系完善的国家发生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极小。2003年sars流行之后,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得到极大加强,传染病监测、发现、检测、救治、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已为预防埃博拉疫情输入制定了相应技术方案,并储备了相应物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尚未发生疫情的国家而言,在加强监测和积极准备应对的基础上,公众无需对埃博拉病毒病过度恐慌。 |
购买进口仪器、试剂和耗材——就在始于2001年的毕特博生物
www.bitebo.com |
|